好危机,坏危机;好政策,坏政策

危机之时,最不缺各种高谈阔论。我也来说上一段,博诸君一笑。 最近应景而漂亮的一句话,据说是丘吉尔的名言: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(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或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)。



丘吉尔有没有说过这句话,是存疑的。但是,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”这句话,很切中此时大家的需要,危机至此,还是要给希望的。 问题是希望不会来自于意愿,还需行动来催生。危机之时,大家指望政策。怎样的政策,才能让我们不浪费这场危机?

好危机?坏危机?

说一场危机是好的,需要极强理由。我只能想到一个:那就是,危机让我们终于直面长期存在的问题,并做出改变。

什么是电动汽车的长期问题? 我想应该是,电动汽车现有技术、成本和模式,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化。 虽然我们看到电动汽车局部市场相当活跃,比如此前的To B销售大单迭出,比如近期的特斯拉大杀四方;蔚来、理想、宝马等高端市场小步快走,但是,电动汽车在非双限城市的真实私人消费中,依然尚未启动。 这是长期问题吗?不是新冠疫情下的短期问题吗? 这当然是长期问题。

,自2019年6月底补贴大幅退出以来,电动汽车月同比销量,已经是九连降。在新冠疫情之前,电动汽车颓势已显。 第二,电动汽车的产销同比降幅,比整体汽车行业还大。危机之时,电动汽车跌得更厉害,传统汽车更扛跌,说明不是大环境问题。 从产业链来看,在之前的投资热钱退潮时,供应链、新造车势力的问题已经暴露无遗。只是新冠疫情下,一些供应企业的大干快上,一些新造车势力的画饼充饥,很多经销商的坐吃山空,很多运营商的望梅止渴,终于铁一般坚硬地摆在面前。 电动汽车当前之困,内因要远大于外因。此时,如果我们面对这些问题,并反求诸己,这场危机才能是好危机。 但是,如果我们把电动汽车销量下滑、行业低迷的锅甩给新冠,或者甩给汽车消费达到拐点,或者甩给中外贸易摩擦……那么,这场危机,无疑就是坏危机。

好政策?坏政策?

凡是有助于解决行业长期痛点的,就是好政策;反之,则是坏政策。 电动汽车长期痛点之一:购买价格太高。延续补贴似乎对症下药,实则不然。 要知道,就在这同比九连降的九个月间,也还是有补贴的呀?再补两年,总不能比现行补贴额度还高吧? 可能有人会说,再补两年,不求提振,只求续命,给行业再争取两年时间。 游泳没学会,是现在扔进水里?还是继续在岸上比划两年? 更可气的是,有的企业已经下水——它们准备了无补贴时代的技术和产品——再把它们拉出水面来练姿势? 解决购买价高的问题,根本上还是降成本。降成本,要么靠规模,要么靠技术。 先说规模降本,正好可以和支持继续补贴的一个观点一起说。 有人认为,德国在2019年底还提升了补贴额度,中国继续补贴有什么不对呢? 对此,一个必须知道的背景是,中国自2009年就开始补贴新能源汽车,就私人消费而言,也在2010年就开始补贴,用时已经十年。但德国呢?在2016年5月才开始补贴。 另一个必须知道的事实是,德国补贴仅是锦上添花。目前,大众汽车基于德国补贴算的大众ID3的购车价格,已经低于同级别燃油车。但补贴十年之后中国的电动汽车呢?补贴后价格仍然大幅高于同级别燃油车。

大众汽车还估算,如果用下一代MEB平台,不算补贴,电动汽车购买价,也能胜出。因为它们对购买价格高的根本解决方案是:大规模平台化生产降低成本,MEB 平台生命周期 8 年,全球销量预计将达到 650 万台。在这样大规模平台化生产、采购基础上,ID3等产品的价格才能和传统汽车相提并论。 有人会说,大众汽车的规模位列全球前二,中国车企是无法相提并论。但追问一下:中国车企为何规模不大?电动车企为何多而不大?看看中国电动汽车消费的统一市场形成了吗?再看看危机之时,各地出台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,有多少是定向给自己属地企业的?这些政策,加剧割裂市场的长期问题,是坏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