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危機之時,最不缺各種高談闊論。我也來說上一段,博諸君一笑。 最近應景而漂亮的一句話,據說是丘吉爾的名言: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(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或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)。
丘吉爾有沒有說過這句話,是存疑的。但是,“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”這句話,很切中此時大家的需要,危機至此,還是要給希望的。 問題是希望不會來自于意願,還需行動來催生。危機之時,大家指望政策。怎樣的政策,才能讓我們不浪費這場危機?
好危機?坏危機?
說一場危機是好的,需要極強理由。我只能想到一個:那就是,危機讓我們終於直面長期存在的問題,並做出改變。
什麼是電動汽車的長期問題? 我想應該是,電動汽車現有技術、成本和模式,不足以支撐大規模商業化。 雖然我們看到電動汽車局部市場相當活躍,比如此前的To B銷售大單迭出,比如近期的特斯拉大殺四方;蔚來、理想、寶馬等高端市場小步快走,但是,電動汽車在非雙限城市的真實私人消費中,依然尚未啟動。 這是長期問題嗎?不是新冠疫情下的短期問題嗎? 這當然是長期問題。
,自2019年6月底補貼大幅退出以來,電動汽車月同比銷量,已經是九連降。在新冠疫情之前,電動汽車頹勢已顯。 第二,電動汽車的產銷同比降幅,比整體汽車行業還大。危機之時,電動汽車跌得更厲害,傳統汽車更扛跌,說明不是大環境問題。 從產業鏈來看,在之前的投資熱錢退潮時,供應鏈、新造車勢力的問題已經暴露無遺。只是新冠疫情下,一些供應企業的大干快上,一些新造車勢力的畫餅充飢,很多經銷商的坐吃山空,很多運營商的望梅止渴,終於鐵一般堅硬地擺在面前。 電動汽車當前之困,內因要遠大於外因。此時,如果我們面對這些問題,並反求諸己,這場危機才能是好危機。 但是,如果我們把電動汽車銷量下滑、行業低迷的鍋甩給新冠,或者甩給汽車消費達到拐點,或者甩給中外貿易摩擦……那麼,這場危機,無疑就是坏危機。
好政策?坏政策?
凡是有助于解決行業長期痛點的,就是好政策;反之,則是坏政策。 電動汽車長期痛點之一:購買價格太高。延續補貼似乎對症下藥,實則不然。 要知道,就在這同比九連降的九個月間,也還是有補貼的呀?再補兩年,總不能比現行補貼額度還高吧? 可能有人會說,再補兩年,不求提振,只求續命,給行業再爭取兩年時間。 游泳沒學會,是現在扔進水里?還是繼續在岸上比劃兩年? 更可氣的是,有的企業已經下水——它們準備了無補貼時代的技術和產品——再把它們拉出水面來練姿勢? 解決購買價高的問題,根本上還是降成本。降成本,要麼靠規模,要麼靠技術。 先說規模降本,正好可以和支持繼續補貼的一個觀點一起說。 有人認為,德國在2019年底還提升了補貼額度,中國繼續補貼有什麼不對呢? 對此,一個必須知道的背景是,中國自2009年就開始補貼新能源汽車,就私人消費而言,也在2010年就開始補貼,用時已經十年。但德國呢?在2016年5月才開始補貼。 另一個必須知道的事實是,德國補貼僅是錦上添花。目前,大眾汽車基於德國補貼算的大眾ID3的購車價格,已經低於同級別燃油車。但補貼十年之後中國的電動汽車呢?補貼后價格仍然大幅高于同級別燃油車。
大眾汽車還估算,如果用下一代MEB平台,不算補貼,電動汽車購買價,也能勝出。因為它們對購買價格高的根本解決方案是:大規模平台化生產降低成本,MEB 平台生命週期 8 年,全球銷量預計將達到 650 萬台。在這樣大規模平台化生產、採購基礎上,ID3等產品的價格才能和傳統汽車相提並論。 有人會說,大眾汽車的規模位列全球前二,中國車企是無法相提並論。但追問一下:中國車企為何規模不大?電動車企為何多而不大?看看中國電動汽車消費的統一市場形成了嗎?再看看危機之時,各地出台的汽車消費刺激政策,有多少是定向給自己屬地企業的?這些政策,加劇割裂市場的長期問題,是坏政策。
|
|
|
|
|
|
|
|
|
|